以针代笔 发丝入绣 六旬鲁绣匠人用针线绘制锦绣河山-世界实时

自古以来,苏绣、湘绣、粤绣、蜀绣争奇斗艳,山东绣品因其地域性和独特的绣织技法被冠以“鲁绣”之称,属中国“八大名绣”之一。

花随玉指添春色,鸟逐金针长羽毛。一根2厘米长的绣花针,或穿上几缕丝线,或穿上经过染色的头发,变换着齐针、三套针、打籽等鲁绣针法,翻飞游走在指尖,穿梭于薄如蝉翼的蚕丝布上……在刺绣行业坚守了45年,62岁的省级非遗鲁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秀玲用一针一线“绣”出了鲁绣的广阔天地。

采用几十种针法 将真人发丝绣入蚕丝底布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鲁绣算是对全省各地绣织技法的一个统称,在它的发展过程中,逐渐产生了衣线绣、云龙绣、地龙绣、抽绣、雕平绣等数十种独有的绣种,我所从事的发丝绣便是其中最为独特的一种。”徐秀玲娓娓道来。

发丝绣的独特之处,就在于加入了脱脂、染色后的真人头发。结合丝线,采用特有的接针、匀针、打籽、辫绣、网绣、散套针等几十种针法,根据作品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手工施于蚕丝织成的底布上。“发丝绣的绣制工艺非常复杂,绣制时间长,作品的存世量也比较少,所以了解发丝绣的人并不多。”她说。

徐秀玲与鲁绣结缘,要从1978年说起。那年,17岁的她毕业后被分配到济南刺绣厂,学习机器绣,后来又跟随组长兼师傅赵玉兰学习手绣。“那时候年轻,每天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,也会觉得又累又烦,但慢慢地,我发现越来越喜欢刺绣,即使在刺绣厂停产、很多同事转行之后,我也坚持下来了,这应该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吧。”她说出了心里话。

一套色线十七八种颜色 勾勒出国画水墨韵味

吴道子的《先师孔子绣像》、赵孟頫的《鹊华秋色图》、徐悲鸿的《六骏图》一幅幅经典中国书画作品完美呈现于徐秀玲的针线下。这些作品栩栩如生,熠熠生辉,印证了她对重现古画“气韵生动”孜孜不倦的追求。选题材、找画稿、准备原材料、配线、手工落稿、刺样、印样、上绷、绣制……一套工序下来,少则三五天,多则几个月甚至几年。

“虽然一幅作品的形成需要很多繁琐的程序,但最重要的是根据题材本身去读懂作品,尤其是对于古画的创作,要遵循原貌,看得懂内涵,不能说是绝对的与原画无二样,但是构图、气韵一定是到位的。”徐秀玲指着《鹊华秋色图》说道,绣制这幅画,用了两年半时间,每天至少工作八小时。有时遇到复杂的地方,耗时几个小时也只能绣出硬币大小的面积。

为了更传神地展现国画的水墨韵味,徐秀玲在绣制时,每一套色线,从浅到深都准备了十七八种颜色。“要表现出原画用墨的时浓时淡,就要准备十五六种深浅不同的黑色丝线,每种颜色一遍遍叠上去,最后才能呈现出那种‘飘若浮云、矫若惊龙’的艺术特点。”她说道,每一幅作品无论尺幅大小,都精益求精,力求没有瑕疵。

的确,徐秀玲的《鹊华秋色图》长卷既体现了气势壮阔,又突出了细腻精微之处,使鹊华一带山水在画面中呈现出浓郁的生命原色,鹊华山水的清奇灵秀跃然于卷上。这幅作品也荣获了2010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。

一根丝线劈成24根 让色调自然过渡

如果说鹊华秋色绣品是传统鲁绣发丝绣技术的创新之作,那么荣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的《先师孔子绣像》则凝聚着徐秀玲深深的情感。这幅历时一年多绣制而成的作品,根据现代社会的审美,对比拓片上的孔子像,使之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。“绣这幅作品是有特殊情感的,孔子作为我们山东的文化名人,儒家文化的代表性人物,我要用鲁绣这种形式去完美展现,我觉得非常有意义。”徐秀玲动情地说。

在众多题材中,最难的当数人物绣制。初学者多从花鸟、山水入手,这样有些许偏差也难以察觉,可人物却不同,一针之差就会改变人物的表情和神态。“别的绣种丝线一般是劈为1/8甚至1/24,但发丝绣则要劈为1/32,从而使色调可以自然过渡。”徐秀玲称,这十分考验手上功夫,用劲必须匀称,否则稍有不慎就会把线扯断。

在尊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徐秀玲对发丝绣的工艺进行大胆创新、改进,总结出一套能加强绣品表现力的技法。不仅如此,经过多次实验,她还改进了发丝绣的装裱工艺,解决了过去绣出的是精品,装裱完后变废品的技术难题。

“大家一起努力 这项非遗技艺就不会失传”

虽然鲁绣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,但目前仍处于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的尴尬境地。即便为人所知,但精通技艺的人却并不多。徐秀玲之所以坚守了40多年,除了热爱之外,还有她想将这项技艺传承发扬的决心。为此,她开办鲁绣传习班,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鲁绣艺术工作室,面向社会招收鲁绣学习者。

“这么多年来,徒弟也好,学员也罢,来来往往了许多,始终没有能真正坚持下去的。当然,这有来自年龄、家庭、工作等各方面的原因。”说到这儿,徐秀玲颇有些无奈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鲁绣人才队伍中。

多年以来,徐秀玲参加各种非遗志愿活动,想把这种传统文化传扬出去。展示得多了,表演得多了,知道的人和愿意学习的人也就多了。与此同时,济南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培训班,免费给前来学习的人发放材料。“她授课时发现对刺绣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了。大家一起努力,这项非遗技艺就不会失传,而且一定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”她欣慰地说。(济南时报·新黄河 记者:王倩 王铮)

原标题:以针代笔 发丝入绣 六旬鲁绣匠人用针线绘制锦绣河山

值班主任:田艳敏

作者:济南时报·新黄河记者:王倩 王铮

责任编辑:田艳敏

关键词: